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生态环境要闻

地方撷英 |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荣获“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

来源: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厅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2-12-06 11:36
字号:

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近年来,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自觉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西藏自治区党委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践行初心使命,认真履职尽责,切实发挥生态环境监测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作用,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建设美丽幸福西藏、筑牢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做出积极贡献。

图片

服务大局敢担当,助力西藏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生态环境监测服务西藏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视察西藏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自治区党委提出的着力推进“四个创建”、努力做到“四个走在前列”的部署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海拔高但标准不降低、条件苦但工作更认真,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组织人员深入一线、持续奋战,跑遍全区每一个区域,布设每一个点位,采集每一个样品,分析每一个数据,扎实开展重大项目建设、美丽西藏建设、边境环境安全等重点领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发挥生态环境监测服务全局工作的“耳目”和“标尺”作用,助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川藏铁路是国家“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为把川藏铁路建设成为“生态环保路、人民幸福路”,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及时成立课题组,开展了川藏铁路开工前生态环境质量背景值监测和施工期生态环境质量监督性监测,对施工区域沿线空气、水、土壤、生态进行分析研究,2020年10月份以来,累计派出监测人员100余人次,行程5万余公里,布设环境空气、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土壤、噪声、水生态等各类监测点位220点次,采集样品2400余个,获取各类监测数据6000余个,有力保障了工程项目顺利建设。

图片

开展川藏铁路生态环境质量监测
履职尽责有作为,保持区域环境质量良好

坚持把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始终保持常态监测不放松、不懈怠,明确生态环境监测服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障区域环境质量良好、协同推进减污降碳、边境地区环境安全和典型区域生态修复治理5个方面工作定位,制定并印发《西藏自治区区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规范(试行)》《西藏自治区排污单位监督性监测工作规范(试行)》,全面厘清区市县三级监测机构环境质量和监督性监测工作职责,理顺生态环境体制机制,推进全区监测工作规范化开展。统筹七地市监测人员交叉开展全区国家网地表水、国家网土壤、区控地表水、区控环境空气、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等常规监测任务,每年累计派出监测人员450余人次,行程60余万公里,布设各类监测点位2000余点次,采集样品2万余个,获取各类监测数据10万余个,为西藏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展现了西藏生态环境监测人的奉献和追求。2021年全区主要地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9.8%,主要江河湖泊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土壤环境安全稳定,全区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优秀。

图片

开展珠峰绒布河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专项调研监测

拓展领域求突破,推进监测事业加快发展

坚持把创新突破作为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拓展监测领域,创新开展监测工作,填补了西藏生态环境监测多个的空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生态环境监测人的职责和使命。首次开展了重点城区煨桑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分析研究、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项目生态环境本底监测,首次开展了格拉丹东长江源、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绒布河、阿里地区大气臭氧等专项调查监测,为守护好雪域高原蓝天碧水净土提供了监测数据支撑和保障。格拉丹东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源头区域,极高的海拔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人类难以涉足的长江源头“最后一公里”。2021年,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中科院青藏所、河海大学、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上海、江苏、江西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组成格拉丹东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组,一行98人经过25天的艰辛历程,数万公里的生命穿越,克服高寒、缺氧、干燥、风雪等极限挑战,饿了吃干粮,困了睡睡袋,首次完成了格拉丹东姜根迪如冰川和岗加曲巴冰川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的生态环境质量专项调查监测,初步探明了当地冰川、冻土和水系分布等多方面生态环境现状,确定了16个地表水采样断面,16个生境调查、14个生态监测、6个新污染物、3个冰雪、2个空气及2个土壤点位,取得了现场监测数据194余个,样品1500余份,完成现场记录62余份,获取各类监测数据近4000个,打通了长江正源源头“最后一公里”,为长江源头乃至中下游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保护修复提供重要的背景值参考。这就是高原监测人工作的真实写照,纵然自然条件恶劣,工作环境艰苦,甚至有时冒着生命的危险,仍义无反顾的逆行向前。

图片

开展格拉丹东长江源生态环境质量专项调研监测

监测为民践初心,增强群众生态幸福指数

坚持“以监测服务社会、以监测服务民生”的原则,统筹谋划民生监测工作,打造为民服务监测队伍,真正做到环保为民、监测为民,持续提升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群众基础。践行群众观念,主动开展全区130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全区重点国控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确保群众饮用水和生活环境安全,让群众放心。回应群众关切,及时开展措勤县扎日南木措流域、萨嘎县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科学、客观、准确评价群众周边环境质量,让群众安心。办好实事好事,深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了“噪声监测进校园”、“生态环境监测进社区”、新冠疫情应急监测等行动,用初心和使命守护群众安全,让群众暖心。2021年8月,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开展“环境监测进社区”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广大党员为拉萨市城关区加措社区群众开展室内空气、饮用水等环境检测服务。专业技术骨干前往居民家中,按照标准流程,架设专业仪器,采集室内空气及饮用用水等样品,对室内空气中的甲醛、有机挥发物、氨气,饮用用水的酸碱度、浑浊度、重金属等同生命健康密切相关因素进行了严格化验分析。严谨细致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点赞,社区居民阿佳卓玛赞不绝口:“感谢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为我们普通群众做的实事好事,让我们对自己生活环境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对生活多了一份满意与安心。”

图片

发挥监测优势开展监测为民活动

搭建平台夯基础,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

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借助援藏省市监测中心、外部科研机构、本地高校资源优势和技术力量,积极搭建合作平台,拓展合作方式,提升基础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创新援藏工作新模式,与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签订“党建+技术”合作共建框架协议,邀请江苏、江西、辽宁等援藏省市单位专家开展重点监测业务合作交流,开展了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等项目国际标准监测方法在高海拔环境条件下高原地方性监测标准研究和制定,为高海拔地区开展环境监测提供规范依据。与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签订“党建+”合作框架协议,共谋党建和监测事业发展规划,共建西藏山南市生态环境监测帮扶示范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老西藏精神”。与中科院青藏所共同成立“生态环境监测联合实验室”,设立院士工作点,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5名同志被聘为中科院青藏所特聘专家,推动科研监测、典型区监测、民生监测、人才培养等多领域深度合作。与西藏技师学院共建“环境监测人才孵化基地”,监测中心20名同志被聘为西藏技师学院客座教授和讲师,助力西藏生态文明教育事业发展,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地少数民族技术人才队伍。通过多单位多领域交流合作,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基础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水分析能力突破64项达到103项,具备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监测分析能力,掌握了环境DNA新技术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应用。

图片

搭建系列生态环境监测合作共建平台

注重宣传强引导,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坚持把宣传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借助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优势,加大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经验做法宣传力度,讲好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监测故事,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力度,以文稿、视频等方式,在生态环境部“两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微信公众号、新华社、央视新闻、西藏日报、西藏新闻联播等平台宣传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监测相关报道50余条,其中新华社全媒+平台发布的《我给长江源“体个检”》短视频浏览量153.5万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关注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发展的热潮。搭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桥梁,举办生态环境监测设施公众开发活动20余场次,全面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变身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课堂,增强公众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合力。发挥优势讲好西藏生态文明故事,充分利用各种平台,主动邀请国内专家和对口援藏省市专业技术人才参与西藏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亲身体会和感受西藏高寒缺氧的恶劣条件,讲好西藏生态环境监测人“用行动践行忠诚、用生命呵护生态”的故事,进一步弘扬西藏优秀生态文化。

图片

格拉丹东长江源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系列宣传报道

初心永擎,方可照亮前路;使命在肩,更需毅勇前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上,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充分发挥示范带头、行业标杆和技术引领作用,不断开创西藏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新局面,以实际行动守护好雪域高原的万水千山、生灵草木,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做出更大努力。

责任编辑:李淑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上一篇:
    • 下一篇: